「↓Start From Here!Just Now↓」

вторник, 16 февраля 2010 г.

 

星空小札第396節 - 中國的哈雷彗星記錄

Доброе день(各位下午好),我是伊琉沙
今天是公元2010年2月16日星期二
農曆1月3日(庚寅年。戊寅月。丁酉日)

伊琉沙,中國的哈雷彗星記錄,伊琉沙的星空小札第396節,2009年4月

次數 記錄年份 中國歷史記錄
1 1 公元前1057年前後 《淮南子.兵略訓》:『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至共頭而墜,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2 公元前983年前後均未有記錄
3 公元前909年前後均未有記錄
4 公元前835年前後均未有記錄
5 公元前761年前後均未有記錄
6 公元前687年前後均未有記錄
7 2 公元前613年
魯文公十四年
《春秋公羊傳.文公十有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孛者何?彗星也。其言入于北斗何?北斗有中也。何以書?記異也。』
8 公元前540年前後均未有記錄
9 3 公元前467年
秦厲共公十年
《史記.六國年表》:『秦厲共公十年,彗星見。』
10 公元前391年前後均未有記錄
11 公元前316年前後均未有記錄
12 4 公元前240年
秦始皇七年
《史記.秦始皇本紀》:『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
13 5 公元前162年
漢文帝後元二年正月壬寅
《漢書.天文志》:『孝文後二年正月壬寅,天欃夕出西南。』
14 6 公元前87年
漢昭帝後元二年
《漢書.天文志》:『孝昭始元中,漢宦者梁成恢及燕王候星者吳莫如見蓬星出西方天市東門,行過河鼓,入營室中。』
15 7 公元前12年
漢成帝元延元年七月辛未
《漢書.五行志》:『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於東井,踐五諸侯,出河戍北率行軒轅、太微,後日六度有餘,晨出東方。十三日夕見西方,犯次妃、長秋、斗、填,蜂炎再貫紫宮中。大火當後,達天河,除於妃後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攝提,至天市而按節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後西去,五十六日與倉龍俱伏。』
16 8 公元66年
漢明帝永平九年正月戊申
《後漢書.天文志》:『九年正月戊申,客星出牽牛,長八尺,歷建星至房南,滅見至五十日。』
17 9 公元141年
漢順帝永和六年二月丁巳
《後漢書.天文志》:『六年二月丁巳,彗星見東方,長六七尺,色青白,西南指營室及墳墓星。丁丑,彗星在奎一度,長六尺,癸未昏見,西北歷昴、畢,甲申,在東井,遂歷輿鬼、柳、七星、張,光炎及三台,至軒轅中滅。』
18 10 公元218年
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三月
《後漢書.天文志》:『二十三年三月,孛星晨見東方二十餘日,夕出西方,犯歷五車、東井、五諸侯、文昌、軒轅、后妃、太微,鋒炎指帝坐。』
19 11 公元295年
晉惠帝元康五年四月
《晉書.天文志》:『惠帝元康五年四月,有星孛於奎,至軒轅、太微,經三台、太陵。』
20 12 公元374年
晉孝武帝寧康二年正月丁巳
《晉書.天文志》:『孝武寧康二年正月丁巳,有星孛於女虛,經氐、亢、角、軫、翼、張。至三月丙戌,彗星,見於氐。』
21 13 公元451年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五月
《宋書.天文志》:『元嘉二十八年五月,彗星見卷舌,入太微,逼帝座,犯上相,拂屏,出端門,滅翼、軫。』
22 14 公元530年
北魏莊帝永安三年七月甲午
《魏書.天象志》:『七月甲午,有彗星晨見東北方,在中台東一丈,長六尺,色正白,東北行,西南指;丁酉,距下台上星西北一尺而晨伏;庚子,夕見西北方,長尺,東南指,漸移入氐;至八月己未,漸見;癸亥,滅。』
23 15 公元607年
隋煬帝大業三年三月辛亥
《隋書.天文志》:『三年三月辛亥,長星見西方,竟天,幹曆奎婁、角亢而沒;至九月辛未,轉見南方,亦竟天,又幹角亢,頻掃太微帝座,干犯列宿,唯不及參、井。經歲乃滅。』
24 16 公元684年
武則天光宅元年九月丁丑
《新唐書.天文志》:『光宅元年九月丁丑,有星如半月,見於西方。月,眾陰之長,星如月者陰盛之極。』
25 17 公元760年
唐肅宗乾元三年四月丁巳
《新唐書.天文志》:『乾元三年四月丁巳,有彗星於東方,在婁、胃間,色白,長四尺,東方疾行,曆昴、畢、觜觿、參、東井、輿鬼、柳、軒轅至右執法西,凡五旬餘不見。
26 18 公元837年
唐文宗開成二年二月丙午
《新唐書.天文志》:『開成二年二月丙午,有彗星于危,長七尺餘,西指南斗;戊申在危西南,芒耀愈盛;癸醜在虛;辛酉,長丈餘,西行稍南指;壬戌,在婺女,長二丈餘,廣三尺;癸亥,愈長且闊;三月甲子,在南斗;乙丑,長五丈,其末兩岐,一指氐,一掩房;丙寅,長六丈,無岐,北指,在亢七度;丁卯,西北行,東指;己巳,長八丈余,在張;癸未,長三尺,在軒轅右不見。』
27 19 公元912年
梁太祖乾化二年四月壬申
《新五代史.司天考》:『壬申,彗出於張;甲戌,彗出靈臺。』
28 20 公元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七月戊子
《宋史.天文志》:『端拱二年七月戊子,又出東井積水西,青白色,光芒漸長,辰見東北,旬日夕見西北,曆右攝提,凡三十日至亢沒。』
29 21 公元1066年
宋英宗治平三年三月己未
《宋史.天文志》:『治平三年三月己未,彗出營室,晨見東方,長七尺許,西南指危洎墳墓,漸東速行,近日而伏。至辛巳,夕見西南,北有星,無芒彗,益東方,別有白氣一,闊三尺許,貫紫微極星並房宿,首尾入濁,益東行,曆文昌、北斗貫尾。至壬午,星復有芒彗,長丈餘,闊三尺余,東北指,曆五車,白氣 爲岐橫天,貫北河、五諸侯、軒轅、太微五帝坐內五諸侯及角、亢、氐、房宿。癸未,彗長丈五尺,星有彗氣如一升器,曆營宿至張,凡一十四舍,積六十七日,星氣孛皆滅。』
30 22 公元1145年
宋高宗紹興十五年四月戊寅
《宋史.天文志》:『十五年四月戊寅,彗星見東方。丙申,復見於參度。五月丁巳,化 爲客星,其色青白。壬戌,留守張,至六月丁亥乃消。』
31 23 公元1222年
宋寧宗嘉定十五年八月甲午
《宋史.天文志》:『嘉定十五年八月甲午,彗星見右攝提,光芒三尺餘,體類歲星,凡兩月,曆氐、房、心乃沒。』
32 24 公元1301年
元成宗大德五年八月庚辰
《元史.天文志》:『自八月庚辰,彗出井二十四度四十分,如南河大星,色白,長五尺,直西北,後經文昌鬥魁,南掃太陽,又掃北鬥、天機、紫微垣、三公、貫索,星長丈余,至天市垣巴蜀之東、梁楚之南、宋星上,長盈尺,凡四十六日而滅。』
33 25 公元1378年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九月甲戌
《明史.天文志》:『十一年九月甲戌,有星見於五車東北,發芒丈余。掃內階,入紫微宮,掃北極五星,犯東垣少宰,入天市垣,犯天市。至十月己未,陰雲不見。』
34 26 公元1456年
明景宗景泰七年四月壬戌
《明史.天文志》:『七年四月壬戌,彗星東北見於胃,長二尺,指西南。五月癸酉,漸長丈余。戊子,西北見於柳,長九尺余,掃犯軒轅星。甲午,見於張,長七尺余,掃太微北,西南行。六月壬寅,入太微垣,長尺余。十二月甲寅,彗星復見於畢,長五寸,東南行,漸長,至癸亥而沒。』
35 27 公元1531年
明世宗嘉靖十年閏六月乙巳
《明史.天文志》:『十年閏六月乙巳,彗星見於東井,長尺余,掃軒轅第一星。芒漸長,至翼,長七尺余。東北掃天樽,入太微垣,掃郎位,行角度,東南掃亢北第二星,漸斂,積三十四日而沒。』
36 28 公元1607年
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八月辛酉
《明史.天文志》:『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彗星見東井,指西南,漸往西北。壬午,自房歷心滅。』
37 29 公元1682年
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己巳
《清朝文獻通考》:『七月己巳,彗星見東北方,白色,尾跡長二尺餘,指西南,在井宿北河北。壬申行東北,尾跡長六尺餘。』
38 30 公元1759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三月甲午
《清朝文獻通考》:『二十四年三月甲午,彗星見於虛宿之次,色蒼白,尾跡長尺餘,指西南,每夜順行,十餘日伏不見。四月戊辰複出,在張宿,體勢甚微,向東順行,至五月初隱伏。』
39 31 公元1835年
清宣宗道光十五年閏六月十一日
《清朝續文獻通考》:『十五年閏六月十一日彗星見。』
40 32 公元1910年
清恭宗宣統二年四月初二日寅初初刻
《清朝續文獻通考》:『二年四月初二日寅初初刻,東北方雲中彗星出見,尾指西南方。因在雲中,未能考測。初五日寅初一刻,東北方見彗星,在外屏之北,尾指西南危宿土公吏之間,測得彗星高四度,正東偏北十五度,嗣於十六日不見。四月十八日戌正三刻,正西偏南柳宿間彗星出見,尾指東南,翼宿名堂之間,測得彗星高二十六度,正西偏南十二度。日漸微,至五月三十日不見。』

First Edition on Feb. 16, 2010
Last Updated on Feb. 16, 2010
by iLYuSha of Kocmoc (
Илюша Космович Космоса)
             
           
     
 
 

Magical TemplateRedesigned byИлюша Космович КосмосА 2010 W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