Доброе вечер(各位晚上好),我是伊琉沙 今天是公元2010年3月1日星期一,農曆1月16日
伊琉沙,中國傳統曆法,星空小札第174節,2004年3月
中國的曆法數十部,不同的時代與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曆法,但是基本上大同小異,而今日的農曆在形式上原型為夏曆,夏曆是夏朝民間通行的曆法,可以算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曆法,但是在夏朝之後,商朝的殷曆與西周的周曆甚至到了秦代都有改正朔的傳統,以致今日的農曆已與古老的夏曆有一定的區別。
中國傳統曆法一直以來都是陰陽合曆,須同時考慮日月運行得以紀日、紀月與紀年,且在各個朝代因民族與文化而有所差異,因此曆法中不外乎必須對「歲」「年」「正」「朔」四個基本概念有所重要的定義。
古代人們將太陽運行一周天的時間定為「歲」,其實就是今日回歸年的概念,而歲的長度稱之為「歲實」,歲的起始則稱作「歲首」,古代將「冬至」定為歲首,故歲實即為兩次冬至之間的時間,而歲首所在的月份則定為「子月」,而「年」與歲的概念不同,年是指傳統曆法上的一年,即陰曆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年的第一天稱作「元旦」,即今日的「大年初一」,每年的第一個月稱作「正月」,因古時習慣改朝換代會修改前朝的曆法,重定歲首,而名正月,有修正之意,每月的第一天則稱作「朔日」,在漢朝以後,正月一日即稱之為元朔、朔旦或稱元旦,以上皆可說明中國古代的曆法就是歲年並行的陰陽曆,但編曆上實際是按年而制。
歷史上,從先秦至漢代都有改正朔歲首的習慣,以下為各朝代的曆法改制。
- 夏曆的正月為寅月,即建寅孟春之月,歲首則為子月。
- 殷曆的正月為丑月,即建丑季冬之月,歲首則為子月。
- 周曆的正月為子月,即建子仲冬之月,歲首則為子月。
- 秦代的正月為寅月,即建亥孟冬之月,歲首則為亥月。
- 西漢的太初曆將歲首改回為寅月,沿用至清末。
- 民國建立後農曆恢復夏正制度,但通行曆法為公曆。
P.S. 西漢,落下閎、唐都、鄧平、司馬遷等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 ( 公元前104年 ) 制定「太初曆」。
建月 |
夏曆 |
殷曆 |
周曆 |
秦代 |
太初曆 |
子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正月 |
十一月 |
十一月 |
丑月 |
十二月 |
正月 |
二月 |
十二月 |
十二月 |
寅月 |
正月 |
二月 |
三月 |
正月 |
正月 |
卯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二月 |
二月 |
辰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三月 |
三月 |
巳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四月 |
四月 |
午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五月 |
五月 |
未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六月 |
六月 |
申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七月 |
七月 |
酉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八月 |
八月 |
戌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九月 |
九月 |
亥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十月 |
十月 |
夏朝至西漢曆法的正朔,綠色標記月份為「歲首」
民國時,孫中山先生同樣依傳統改正朔,但最大的一項改變是將國曆改為西方曆法的「格里曆」,一般稱作「新曆」,但因民間仍習慣「舊曆」,故孫中山先生以行夏正,順農時的名義,使民國同時並存兩種曆法,所以今日的農曆是承襲以往的夏正制度,正月為建寅之月。不久元旦改名為春節,而陽曆的一月一日則變成元旦,「舊曆」即被稱作「農曆」,至此可知農曆實際上並非俗稱的陰曆,也不為夏曆,就形式上被歸類為陰陽曆。
註:
- 今日的元旦指的是公曆的一月一日,這是因為民國開始將格里曆作為國曆,而非傳統的曆法。
- 歲首的定義在今日有許多誤區,最早的歲首即歲之首,而漢代以後,歲首的月份變成正月,也因此元旦也被作為歲首,歲首一詞廣義變成任何紀年方式的第一天,如立春也被作為干支紀年的歲首,至今,歲首一詞在曆法上已不常使用,在史書上記載的歲首則多為「政治歲首」或稱「民用歲首」為曆法的正月朔旦,而冬至則為「天文歲首」與所謂的「曆算歲首」,為古代天文官推算天象所用。
|
First Edition on Mar. 1, 2010
Last Updated on Mar. 1, 2010
by iLYuSha of Kocmoc (Илюша Космович Космоса)
0 коммент.
Отправить комментари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