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From Here!Just Now↓」

четверг, 18 февраля 2010 г.

 

星空小札第233節 - 冥王星 Pluto

Доброе вечер(各位晚上好),我是伊琉沙
今天是公元2010年2月18日星期四
農曆1月5日(庚寅年。戊寅月。己亥日)

伊琉沙,冥王星,伊琉沙的星空小札第233節,2004年12月

New Hubble Maps of Pluto Show Surface Changes

冥王星的基本資料

學名:冥王星
其他名稱:Pluto(英文)、Плутон (俄文)
平均半徑:1135公里
質量:1.305 × 1022公斤

冥王星的FAQ

入門 Beginner(冥王星必備知識...)
1. 冥王星是如何被發現的?
冥王星至今仍是一顆神秘的太陽系天體,儘管今日冥王星被列入矮行星,但在歷史上冥王星也曾引起不少天文學家的關注,公元1847年海王星的發現是由於天王星的運行與預測的軌道有些時候會偏離,進而推測在天王星外側還有一顆行星,不久海王星的軌道即被計算出,在海王星發現之後,天文學家也注意到海王星與天王星有類似的現象,因而預測冥王星的存在,其中美國天文學家羅威爾(Lowell)在二十世紀初即致力尋找這顆 未知的行星並將其稱之為X行星(Planet X),但是羅威爾曾兩度長期的搜尋都沒有結果,公元1916年羅威爾去世之後,湯姆鮑接手這項工作,終於在公元1930年2月18日在上個月23日與29日的影像中發現X行星,3月13日這項發現正式被公開發佈,5月1日X行星以羅馬神話的冥界之神布魯托(Pluto)命名,中文稱作冥王星,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

2. 冥王星在太陽系的地位到底為何?
在冥王星發現之後,每次新的觀測結果都指出冥王星的質量與直徑都未如預期的大,意味著X行星可能另有其星,不久在公元1978年6月22日,另一顆新天體被James W. Christy發現,原來是冥王星的第一顆衛星,冥衛一,這顆衛星被賦予S/1978 P 1的臨時編號,而Christy則將這顆衛星稱作Charon,直到1983年才成為正式名稱,而當航海家二號行經海王星時,天文學家藉由觀測的數據推算海王星的質量才發現海王星的軌道並未有任何異常,亦即在一個世紀以前所預測的X行星並不存在。

儘管如此,冥王星及X行星的探索尚未結束,公元1992年繼冥王星與冥衛一之後首度發現第一顆TNO,在這之後的十幾年,新發現的TNO如同排山倒海而來的增加,漸漸地冥王星所屬行星的地位備受挑戰,公元2003年終於發現一顆比冥王星更大的TNO - 鬩神星(Eris),因而導致天文學家重新定義行星,公元2006年8月24日冥王星連同穀神星與鬩神星成為第一批矮行星,2008年6月11日冥王星與鬩神星歸類為Plutoid。

First Edition on Feb. 18, 2010
Last Updated on Feb. 18, 2010
by iLYuSha of Kocmoc (
Илюша Космович Космоса)
             
           
     
 
 

Magical TemplateRedesigned byИлюша Космович КосмосА 2010 W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