Доброе день(各位下午好),我是伊琉沙 今天是公元2010年2月18日星期四 農曆1月5日(庚寅年。戊寅月。己亥日) 伊琉沙,第26屆IAU會員大會第五項議案,星空小札第274節,2006年8月 本篇主要內容為2006年第26屆IAU會員大會第六項議案的會議內容。其中包含了早先提出的草案、草案的修正與最終投票的結果,國際天文聯合會於8月16日在IAU0601新聞稿中,發表了由行星定義委員會(Planet Definition Committee, PDC)所提出的行星定義草案,主要是針對行星與plutons的定義。 另外為了消弭行星定義的分歧,產生了5A、5B、6A與6B四種方案,其中第五項議案主要討論行星的定義,第六項議案則討論行星的新分類。 草案內容(第五項議案部分) 根據新的行星定義草案,必須符合下列兩者條件才可稱之為「行星」。 第一,這類天體必須環繞一顆恆星運行,而且其自身既不能是恆星,也不能是某個行星的衛星。 第二,行星的質量應該大到足以讓自身的重力維持流體靜力平衡(Hydrostatic Equilibrium)的狀態,使其形狀能接近圓球體或是扁球體。 因此符合條件的行星可能同時也應具有 (1) 超過5 × 1020公斤的星球質量 (2) 直徑起碼800公里 真實的定義範圍還待更進一步的觀測確認! 十二新定義行星 如果前述的草案決議通過,我們的太陽系的12大行星將會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榖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夏隆、2003 UB313。其中2003 UB313的真實名稱尚未決定。一個新的名稱與發布無法同時在國際天文聯合會上進行,但是最後命名的結果將會取決於投票。 ※ 事後將會由命名委員給予一個新的名稱! ※ 2003 UB313 的發現者Mike Brown團隊,給予2003 UB313 "Xena"的暱稱。 在未來,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宣布更多的行星,目前還有十數顆行星的候選者列在觀察員名單上。行星新定義的草案決議與其他四項議案將在中歐夏令時間8月24日的14:00~17:30經由大會會員第二次開會投票! 草案修正(第五項議案部分) 在歷經數天的會議之後,2006年8月22日,IAU重新擬定了草案,新的草案中主要有兩大更變,其中之一即是『行星的定義』 ,由於在一開始的草案中,列出的十二顆行星名單包括了冥王星的衛星夏隆,引起極大的爭議(詳見第26屆IAU會員大會 第七項議案),在會後最終太陽系的天體除了太陽之外將被分成三類,修正後的行星定義如下。 「行星」必須是一個球體且同時(a)具有足夠的質量能以自身的重力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狀態(b)以及繞行於恆星但不為恆星或其他行星的衛星。 以“軌道臨近區域中最主要的天體”作為八顆『古典行星』與『矮行星』(Dwarf Planet)最主要的區別。在最後的5A草案中, 這項定義被修正成“能清除軌道鄰近區域中的物質“的天體才能稱之為行星,否則為矮行星。 在自然界中所有繞行太陽的非行星天體,包括大多數的小行星、近地天體、特洛伊小行星群、半人馬小行星群以及絕多數的彗星與TNO(超海王星天體),將共同稱之為『太陽系小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亦即新的命名規則中,小行星(Minor Planet)將不被使用。 最後的決議 第五項議案在最後的草案修正後分為5A與5B兩個方案各別投票表決。 Resolution 5A:重新定義行星,並將太陽系天體分為三類,此決議案獲得絕大多數天文學家 的贊成。 Resolution 5B:建議將行星改為『古典行星』與矮行星、太陽系小天體做區別,最終決議只有91票贊成,多數反對。 這意味著從現在起,太陽系將只有八顆行星,這八顆行星分別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與海王星(Neptune)。 而除了八大行星外,其他的太陽系天體均不為行星,最後的太陽系天體主要分三類:
關於矮行星的決議詳見下一節的第26屆IAU會員大會第六項議案 。 Reference
|
Last Updated on Feb. 18, 2010
by iLYuSha of Kocmoc (Илюша Космович Космоса)
0 коммент.
Отправить комментарий